地处长江、黄浦江和蕰藻浜三江交汇处的吴淞,自古是天然良港,曾经是上海水产品渔获交易量最大的沿江渔港。渔业的开展给这儿带来了巨大的商机。首要,渔业的昌盛,使得渔需物资,如绳子、铁锚、葫芦、鱼钩等用具的商户、作场纷繁开设。其他职业,又以茶馆、酒店最多。上世纪末,吴淞镇上商铺密密麻麻,鱼行、木行、竹行、货栈、报关行树立,桂子街、豆市路一带有铁器、船具、油麻、葫芦绳子等商铺,还有猪行、猪栈等等,形成了一条条各具特征的商业街。吴淞的商业种类繁多,从百货业、纺织业、服装鞋帽业、五金业、中西药业到副食品业、粮油糖烟酒业、果品杂货业、饮食业、特产日杂业、物资收回使用业、报关业等包罗万象。
吴淞镇上的万盛酱园是一家颇有威望的名店,出产的酱、酒质量上乘,远销各地,名闻海表里。该酱园创建于1884年,20世纪30年代鼎盛时期有总店1家及附设加工场1所,制造作坊2家、分店3家、职工200余人,具有雄厚的出产能力和经营规模。万盛酱园总店设在吴淞镇淞市路,具有四开间的门面。总店内院附设加工工场,占地面积挺大,两边从裕溪路延伸到淞兴路,专门从事压榨酱油、折磨酱包。一家制造豆瓣酱的作坊,设在淞兴路西段,占地从淞兴路北侧直到市河。
另一家酿制黄酒的作坊,设在淞兴路、班溪路东首。3个分店分设在淞兴路中段淞兴路东段,北新路酿制酱油的黄豆、面粉及酿酒用的糯米等质料,均向产地直接收购,用木帆船经东泗塘河转入市河泊岸卸货到各作坊。出售规模广,有高桥、江湾、大场、宝山、罗店等城镇和闸北、虹口,乃至远销南洋各国。鼎盛时期总资产达500万银元,是吴淞镇上的富裕大户。
万盛酱园的出产流程、技能设备均属传统的土法工艺,但经营方式却具独到之处,除总经理总揽表里悉数事务外,其他设出产、收购、人事专职主管襄理1人;财政、出售主管襄理各1人。由这俗称“四庭柱”组成管理机构,使经营管理有条有理,在商场之间的竞赛中处于不败之地。因为酱园注重质量,出产的白玫瑰酒于191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取得银奖,从此享誉海表里。其时顾客赞颂:“饮之不渴,一线入肚,回味香醇,清新提神”。出产的酱油,也因为发酵过细、不必化学品、伏天曝晒、原油原汁、鲜美无比而被赞称为“卫生酱油”,热销国表里。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战迸发后,酱园的作坊、分店、总店的房舍简直全毁。抗战后期,十余名职工从市区回到吴淞,牵强坚守旧业,但因经济财产损失过重,人员丢失过多,生意清淡。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,吴淞建立供销协作社,万盛酱园得到供销社的扶持,生意日渐兴隆。1954年,仍设有总店、酱栈及3个支店、5个门市部,从业人员37人。1956年参与公私合营后,万盛酱园转入上海徐松盛酿制厂赓续香脉。
吴淞因渔兴商,所以吴淞镇上的酒馆特别多,生意耐久不衰,素有“一日两端鲜,十家三酒店”之美称。直到解放初,镇上还有酒店14家。尔后,合兴酒菜馆、林生菜馆、协兴菜馆、德胜饭馆、淞滨菜馆、立兴菜馆、永丰园菜馆等7家参与公私合营,其他同和馆、北天门、南天门、荣坤菜馆、姚记菜馆、许顺兴面馆、三兴园等7家参与协作安排。其间最值得一提的,就是合兴酒菜馆。合兴酒菜馆草创时,生意并不兴隆,后来有了起色,真实的缘由是因为制造了本帮特征菜“红烧鮰鱼”,成为一绝。鮰鱼盛产于吴淞口外的长江水中,形似娃娃鱼,肉少刺,经合兴酒菜馆厨师特制的“红烧鮰鱼”,色泽红亮香气四溢,咸中带甜、肥而不腻,鲜美绝伦。只因鱼产在酒菜馆脚下的江中,所谓近水得佳鱼,得天独厚,成为沪上一枚金字招牌。新中国建立后,“合兴馆”愈加兴隆。1956年,合兴馆在吴淞区内第一家被同意公私合营,起先挂牌为“合私合营”,后才正式改为公私合营。酒菜馆扩建为二层楼,菜点除了继续发扬以红烧鮰鱼为特征的本帮菜外,又增加了“南翔汤包”。“南翔汤包”虽说是从南翔引入的,但经合兴馆厨师加工变革后,又别具特征,被顾客戏称为“吴淞汤包”。用精选质料制成的汤包,、鲜亮,捏成鲫鱼口,圆鼓肚,每只要 30多道弧形绉折,摆上桌来,赏心悦目,使门客不忍下口,吃到嘴里,又觉满口软酥,流香四溢,令人骑虎难下。合兴酒菜馆后来改称“吴淞饭馆”。跟着变革开放脚步的加速,酒馆的开展步入了快车道。“红烧鮰鱼”由曩昔的一道名菜,开展为“鮰鱼宴”。满桌几十道菜,悉数以鮰鱼配料烹制而成。最使人沉醉的,要数“白汁鮰鱼”“川糟鮰鱼”“荷花鮰鱼”和“龙舟鮰鱼”。每一道鮰鱼菜,不只集色香味于一盘,并且因制艺精巧,简直是一件件美术工艺品,令人不忍下箸。此外,“南翔汤包”也在1989年取得中商部颁布的全国点心最高奖金鼎奖。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公司以速冻包装,远销国表里。1993年,酒馆从头装饰并复名为“合兴酒楼”并参加长江口商城股份有限公司。
吴淞两次开埠,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开展。1932年前,吴淞镇上专营布鞋事务的商铺有昌北路的朱顺兴、中新路的爵禄、淞兴路的聚兴、同江路的复兴、华商、胡翔兴等6家。这些商铺,都以自产自销、来料加工为主,慢慢地开展为出售橡胶套鞋等鞋具的专业鞋店。
通过两次淞沪抗战,布鞋店先后歇业,至上海解放时,仅存胡翔兴、爵禄、聚兴3家,其间以胡翔兴鞋店较为知名。早在1876年,胡翔兴鞋店已在吴淞镇十六间地段经营。那里其时没有路名,只要16 户人家,故得此名。后来,这条街命名为同兴路。胡翔兴鞋店专营来料加工,业主胡秀卿是个制鞋巧手,技艺精密,做出来的鞋子款式新颖,深受顾客喜欢。她带领学徒由自产自销、代客加工开展到前设门市后开工场,并聘任制鞋技工。鞋店制成的鞋,胡秀卿亲身一双双查验,从不大意。后来,因为永安二厂、华丰纱厂等工厂的建造,吴淞区域人口增多,鞋店事务逐日开展。鞋店以薄利多销为主旨,以节省用料来削减相关本钱,从不欺骗顾客,店堂内高挂“真不二价”的招牌,鞋垫以名副其实、童叟无欺的经营方式,遭到顾客的欢迎。
胡翔兴鞋店店名的由来,也是通过一番考虑的。其时上海有两家名店,一是陈天一帽庄,一是陆翔荣鞋店。上海市民有句口头语,叫做“头顶陈天一,脚踏陆翔荣”。胡翔兴鞋店取用了陆翔荣的“翔”,再加上一个“兴”,意为翱翔兴隆。胡秀卿的一手好手工,传给了两个儿子胡盛松、胡盛新。抗战成功后,胡家兄弟俩逐渐开展事务,胡盛松打入上海商场,在陕西北路开设大中皮鞋商铺,自设工场,专营女式皮鞋。胡盛松靠着不断创新把戏来与同行竞赛。不久,便建立了适当的诺言,在强手树立的商业街上站住了脚,生意兴隆。弟弟胡盛新则仍守吴淞旧业,为了扩展事务增加了回力牌胶鞋、套鞋等种类,后又扩展了针织、百货等事务,成为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商铺,生意也红红火火。
吴淞的商业促进了吴淞经济的开展,也成为其时城市开展的缩影,是吴淞百年前史的见证,更是上海城市的回忆。现在的吴淞,又迎来了一次百年可贵的开展机会,26平方公里的吴淞创新城进入全体转型阶段,必将成为宝山加速科创中心主阵地建造的重要“一板”。